知乎的商业化之路:从知识问答到多元尝试,是破圈还是迷途?
知乎的商业化之路:从知识问答到多元尝试,是破圈还是迷途?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于玉金 北京报道中文互联网高质量的问答社区和创作者聚集的原创内容平台——这是知乎给自身的定义。2011年1月上线后
自2011年知乎平台正式上线,它已经从最初的专业交流社区演变成为如今拥有多元化商业战略布局的综合性平台。在其成长的道路上,不仅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同时也遭遇了不少困难和挑战。接下来,我们将对其发展历程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讨论。
社区起步
2011年1月,知乎平台正式开始运营,最初的目标是构建一个高水平的知识问答社区。在平台起步的最初40天里,众多优秀用户积极参与,共同贡献了8000个优质问题以及2万个详尽的分析,这些内容为社区的专业性和高端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了2012年的尾声,受到邀请机制的影响,知乎的发展速度开始减缓,逐渐露出疲软迹象,宛如一座停止扩张的城市。
走向大众
2013年,知乎逐渐被大众所熟知。进入2014年,用户数量急剧攀升,然而社区的氛围也随之产生了变化。一些早期的重要成员选择了离开,一些知名的活跃用户也开始减少互动。到了2018年5月,周源宣布知乎将进行转型,旨在成为一个服务更广泛内容的新平台。与此同时,二三线城市的用户以及年轻用户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
探索商业
2016年,知乎踏上商业化的征程,近三年里,其核心任务是追求盈利。他们不再单纯依靠广告销售,而是转向推广会员服务,并且涉足了职业教育培训、电商等多个行业。不过,互联网分析师丁道师提出,尽管这些多元化的商业尝试不少,但受限于图文问答的形式,它们并未真正触及到问题的本质。
MAU变化
2024年11月26日晚,周源在财报电话会议上指出,用户数量的变化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首先,公司对广告投放的成本进行了调整,这直接导致了新增活跃度不高的用户数量减少。目前,公司还无法准确预知月活跃用户数的增长走向。但公司已有计划,打算加大对核心用户体验的投入力度。
面临冲击
大模型技术的崛起对知乎的核心竞争力产生了影响。在问答环节,大模型的回复速度和品质并不逊色于人工撰写,然而,知乎以图文为主的问答方式尚未出现根本性的转变。与此同时,小红书的种草模式降低了商业化的难度,而知乎依旧面临众多挑战。
短剧机遇
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的总规模攀升至505亿元,这一数额已超越电影票房。自2019年开始,知乎盐选故事业务着手大力开拓短篇阅读市场。到了2023年5月,“盐言故事”App正式面世,该平台专注于原生短故事的分享,为该业务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大家对知乎能否抓住短剧市场的潮流,取得显著的进步有何见解?若您认为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不吝赐予点赞或分享。